400-000-0411 预定热线:8:00-17:00

首页 > 国内旅游资讯 > 上海:古老弄堂的黄昏最深处

上海:古老弄堂的黄昏最深处

http://www.dlot.com.cn     2012-12-14 14:04:30      东来旅游网  有人关注    分享到:
    翻开上海最显赫的履历  

    上海的城市布局有点复杂。1843年“开埠”前,上海其实就是一个水乡,城市内外水道纵横,后来由于城市发展,开始填河筑路,这段历史,从肇嘉浜路、方浜路、薛家浜路、大木桥路、枫林桥路等等这些流传至今的道路名称中,多少可以看出端倪。外地人在上海很容易迷路——上海市区众多街道的走向不是笔直的,而是大多追随当年河浜的轨迹,蜿蜒曲折,延伸到城市的深处,与狭小的弄堂联通,像是充满生机的毛细血管,密密麻麻地布满整个城市。想在这张“网”中分清东西南北可没那么容易。  
       
    在小街中穿行,总会不期然地邂逅旧上海的显赫景致。一次,我在董家渡附近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街——芦席街闲逛,发现其中一栋过街楼竟镶嵌着精美的巴洛克风格的雕花装饰,使用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盛行的Shanghai Plaster材质,俗称“水刷石”——西方建筑多以石构筑,建筑的外立面也多采用各类石头雕刻作为装饰;而上海周边少山缺石,于是许多建筑的外装饰和立面处理便采用了这种上海“特产”的工艺。水刷石的外表有石材的粗犷质感,却是用水泥、细石子等混杂制作而成,而且可以用模具浇筑出各式美妙的雕塑和浮雕图案,粗看几乎和石雕无异,而制作更简单快捷,因此得以在上海及周边城市普及。芦席街的这幢建筑,西式的过街楼券门上带有一个中式门楣,上面以工整的隶书写着“迪庐”二字,落款时间是民国癸亥年(1923年)——彼时,正值上海这个东方大都会的极盛时期,百乐门夜总会一派纸醉金迷,旗袍太太梳着优雅油亮的发型摇摆走过,“上海”成为那个时代格调、优雅、精英、摩登、潮流、经典……的代名词。

\

                           
    西洋外表下的中式生活

  推开沉重又有点锈迹斑斑的铁门,典型的石库门天井里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有着巴洛克外表的房屋,却在木梁等处刻着各式中国传统图案,客堂间和东西厢房的门板上是桃李竹菊,还有中国传统神话传说,人物、布景小巧精致,栩栩如生。“外西内中”,这就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文化的上海特色之一。屋主人有一定“立升”(上海方言,指有实力、财力)的,还会在屋里修建西式壁炉。
       
  建筑的外观是西洋式样,推开大门,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氛却扑面而来。就如同当年的上海人,虽然率先穿上了洋装皮鞋,骨子里却依旧保持着中国式的思维和生活习性。“迪庐”原来的主人姓王,据说当时在洋行做事,外出西装笔挺,而回到家中,还是要换上长衫短褂,对待自己的家人、后代,也保持着中国传统的家庭和教育观念,中西合璧的折中主义风格可见一斑。

  有时早晨不到5点我就会出门,在闸北、黄浦区一些不知名的小街里徘徊。6点多,狭窄的弄堂里,总会遇到几个大叔穿着棉质的睡衣,提着深棕色带铁箍的木质小马桶在公共水池边清理。如果上午的阳光足够晴朗,弄堂小二层的木窗户里,便会伸出些瘦瘦长长的晾衣架,在街道上空挂起浩浩荡荡的各色床单、衣服。如今,昔日的小洋楼里多是数家人蜗居在一起,“72家房客”式的生活场景依旧可见,东家今天若是做了浓油赤酱红烧肉,西家一闻便知。      

  这些住户多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或者是外来务工的人,他们的居住空间往往只有一墙之隔,鸡毛蒜皮的小事免不了要在嘴里斤斤计较,对门陈家妈妈出门前会问要不要捎点啥?“顺便”提醒你昨晚借去的一把小葱是要还的,家长里短的小道消息也不免要八卦八卦;但更多时候,他们的日子简单而朴实,深谙包容才是生存之道,活得非常接地气。

  有一位喜欢戴绒线帽子、驼背弓腰的老王先生,住在一栋洋楼客堂间东面1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狭长的空间里放了一张单人床和一对桌椅,陈旧而略显局促。和他聊起来才知道,这栋洋楼当年正是他父亲建造的,而这个面貌普通的老人,早年毕业于沪上赫赫有名的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

  在自己的城市旅行

  游走在沪上老城厢,常会有很多感慨。有一次我在陕西南路一条弄堂内拍摄老民居,一位老者从家中出来,和善又略带局促地对我说:“Welcome to Shanghai……”我一时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回答他才好,上海话?普通话?日文?英文?我只有报以微笑,感谢他的友好。确实,在很多人心目中,只有外来游客才会热衷于观看和拍摄一个旅游目的地的精致建筑. 虽然我本是一个地道的上海人,但每当我带着相机走进弄堂,总会有小孩子远远地大叫着:“外国人,外国人来了……”      
 
  现在,上海加快了城市化步伐,都市的新陈代谢,让更多老城区渐渐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五年前,我开始拍摄、记录“迪庐”以及里边人们的生活。   
   
  很多朋友问我,对于上海,你是先做好功课,如同去一个陌生城市旅游一样先研究好攻略,才一本正经地去游走、拍摄呢,还是很随心地走到哪里拍到哪里?也许因为上海是“自己的城市”,我更喜欢“邂逅”而不是“相亲”。    
  
  邂逅可以带来惊喜,让人更有去了解对方的欲望。如果没有太多时间去其他城市和国家旅游,诸位也不妨拿起相机和地图,在空闲的时候,将自己当作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旅行者,在自己的城市里展开一段旅程,重新审视它的街道、建筑、居民……那些场景,可能很熟悉,也可能很陌生。


文章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东来
品牌风范
服务宣言
东来旅游网在线客服
热线电话
段   佳 0411-82823131
           13841127780
果   果 0411-39895522
           13841127709
许运鹏 0411-82800815
           13841127703

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