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迦山在普陀山的东南方,与之隔海相望,历史上都把普陀洛迦连在一起。相传,当年的观音大士先在洛迦山修身得道,后来才到普陀山开辟观音道场,所以旧时凡来普陀拜观音的善男信女都必去洛迦山进香,有“南海普陀去烧香,不到洛迦烧半香”的说法。
从普陀山朝东眺望,洛迦山孤伫海中,犹如一尊仰卧于莲花洋中的海中卧佛。山上林木翠郁,终日风呤浪啸,四季鸟语花香,别有一番天地。从普陀山到洛迦山,每天上、下午都有专船到洛迦山。两岛虽相距不远,但莲花洋中波涛汹涌,故有“须经二十四个莲花浪,方能得渡彼岸”之说。在山上嶙峋的礁石上,筑有南、西、北三个不同方向埠头,船只可视风向择埠停靠。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地质属古华夏褶皱带浙东沿海地带,形成于1亿5千万年前侏罗--白垩纪,燕山运动晚期的侵入花岗构成岩石基础。其地貌因受第三纪新构造运动地壳间歇上升及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海蚀作用影响,可分为山地、海蚀海积阶地、海积地、海蚀地区类。
山地:海拔200米以上低山区面积约0。24平方公里。占岛总面积的2%,余为海拔200米以下丘陵地。坚硬的花岗岩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风化侵蚀,沿垂直高角度切节理发育,四周山体崩塌,形成众多孤峰突兀的风景地貌。
海蚀海积阶地:全岛完整的保存着五级海蚀阶地和三级海积阶地,其面积占全岛总面积90%,其中四、五级海蚀阶地呈浑圆状,构成岛上主要山脊。
海积地:岛四周由于水动差异,沉积物分布不同,东北海岸水动力强,涌浪直逼滩面,沿岸以沙滩、砾石滩为主;西南海岸水动力弱,潮间带堆积大量由长江供给的淤泥,形成宽阔的泥滩。沙滩:全长约5.17公里,占全岛岸线22%,分布为岛北后岙沙、虎沙,岛东飞沙岙、千沙沙、百步沙,岛南金沙等。沙质自岸向海由粗而细,潮间带以下转为泥质。
砾石滩:全长约3.23公里,占全岛岸线14.3%,分布岛西北大水浪、冈墩北海岸及飞沙岙东南祥庵沿岸一带,呈带状嵌镶在海湾内。飞沙岙东南及伏龙山小山洞对面砾石滩宽20~30米,余皆数米。砾石直径大小一般在0.50~1.5米间,最大可达1.5~2米,由于涌浪、激流冲击,磨擦成浑圆形。
泥滩:全长约4.2公里,占全岛总岸线20%,分布在岛南短姑道头至风洞嘴,岛西风洞嘴至六峤山嘴等波浪潮流较弱区域,由长江口、浙江沿岸潮流中的悬浮物在波隐区回淤沉积而成。潮间带延伸宽400~1000米,坡度2°~3°。
海蚀地:潮汐、潮流、波浪作用下,形成海蚀洞穴,逐步扩大为海蚀巷道、海蚀壁龛、海蚀崖、海蚀平台,构成基岩岸线,全长9.9公里,占全岛总岸线44%。
海蚀崖海蚀平台:分布在岛四周,犹以北部、东部较发育,崖壁高十几米。说法台石、心字石等古海蚀崖比比可见,至今保存完好。海蚀平台分布在一些海积阶地边缘,岩柱壁立。
海蚀洞穴海蚀巷道:分布于海蚀崖脚,由于涌浪冲击,海蚀洞穴逐渐扩大为海蚀巷道,潮音洞、梵音洞以及西方庵前的海蚀巷道均为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