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五台山跨忻州地区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县、定襄县,周五百余里。中心地区台怀镇,五台山距五台县城90公里,忻州市160公里,山西省会太原市240公里。
五台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陆地之一。它的孕育,可以追溯到太古代的26亿年以前。到震旦纪时期,又经历了著名的“五台隆起”运动,形成了华北地区最雄浑壮伟的山地。第四纪时期,冰川覆盖了五台山,至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冰缘地貌。五台山地层,完整丰富。特别是前寒武系地层,发育典型,已经成为全国研究对比的重点地区。五台山境内的绝大部分地层组段,都是以本地区的山、水、村、镇命名,充分显示了其在地学位置中的作用。
佛教圣地五台山
传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道场的五台山,居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人称“金五台,银普陀,铜娥眉,铁九华”。可见其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传说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文殊菩萨初来震旦(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时,居于石盘洞中。而石盘洞是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五台山为道家所踞。
五台山取佛教替代道教,最终成为我国的佛教名山,来源于佛祖的明示及佛道两家的争斗。
五台山风光
五台山这一名称是对五座山峰的共同特点的形象概况。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巅都是高大的缓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台海拔达到3058米,为华北第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绝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这里山高林深,气候凉爽,降雨较多,植被覆盖率很高,风光秀丽,景色壮观,有清凉山之称,是旅游避暑的胜地。五台山虽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较方便,有“四关一门”与外部相通。北部有华严岭鸿门岩关,通往繁峙县境,西部有峨岭关通往代县,东部有龙泉关通向河北阜平,东南有牛道岭关可通盂县、阳泉,南部有大关连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台山的美是诗情画意与神奇传说交织的美,也是描金历史与青灯古佛缭绕的美。五台山作为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全盛时期寺庙多达300余,就在1956年的普查时有124所,今天仍有50多座风格不同的庙宇广布在周长300多公里的地方。的确,对于信佛的人来说,五台山大体相当于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即使对那些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五台山也是一座神圣的"寺与殿的博览会"。
平遥古城简介: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距省城太原100公里
平遥古城198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县境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其文物古迹之多,价值之高,内容之丰富,为全国县级城市中所罕见。
在这座古城的珍贵文物中,有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的镇国寺万佛殿;有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的双林寺;有始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的清虚观;有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的文庙大成殿;也有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惠济桥。
平遥称古陶地,是帝尧的封地。平遥古城原为夯土城垣,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也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在原西周旧城埂的基础上扩建为今天的砖石城墙。
平遥古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且城。它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由于县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遥古城内诞生了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日升昌”的创立,在中国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性质的新型金融业,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商业和金融肌体中然生成。
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城内及近郊古建筑中的珍品,也大多保存完好,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同为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平遥县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长6.4公里,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城墙。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 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城墙上原有料敌台楼九十西座,城门上原建城楼,四角处还有角楼,已大多残坏,唯城墙依然如故。城内街道、市楼、商店等还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国
明代县城建置的实物资料。位于太原市西南的平遥县是全国仅存的4座完整古城之一。该景点完整无损,并于墙内建筑浑于一体,具有旅游和鉴赏价值。古城南与介休市接壤,北于祁县相邻,是大运公路必经之地,交通十分便利,古城内各种服务齐备,各种名吃、店铺独具特色,城外宾馆、酒家、商场一应具全。平遥牛肉以其纯、真、鲜美名扬神洲。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把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报告以对平遥古城的评语为: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乔家大院简介: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2006年2月13日以乔致庸人物为背景,由胡玫导演,朱秀海编剧,陈建斌和蒋勤勤主演的45集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开播。拥有独家出版权的上海辞书出版社也推出了《乔家大院》同名长篇历史小说。
常家庄园简介:
常家庄园位于榆次西南东阳镇车辋村,距榆次17.5公里。车辋由四个小自然村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与四寨相距各半华里,形成一个车辐状,故名“车辋”。
车辋常氏始祖常仲林于明代弘治初年,由太谷惠安迁此为人牧羊,到清康熙、乾隆年间,七世祖常进全开始经商,八世祖常威率九世万已、万达,从事商业活动,赢利颇丰,逐渐使常氏成为晋中望族,晋商中的一支劲旅,开始大规模地营造住宅大院。常万已在车辆村建“南祠堂”,立“世荣堂”,以村西南为轴心,向东、南发展;常万达在村北建“北祠堂”,立“世和堂”,由东向西毗连修建,成一条新街,俗称“后街”。从清康熙年间到光绪末年,经过二百余年的修筑,常氏在车辋整整建起了南北、东西两条大街。街两侧深宅大院,鳞次栉比,楼台亭阁,相映成辉,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共占地一百余亩,楼房40余幢,房屋1500余间,使原先四个自然村连成了一片。有谚曰:“乔家一个院,常家二条街。”常氏宅院的建设规模当时称为三晋民居建筑之首。从布局上看,主体建筑以雄浑方正的北式庭院为主体,每个正院均分内外两进,外院南房倒座一律临街,东侧辟各式门楼。前院有东西厢房各五间,正北则又一处倒座南房,正中设垂花门。里院则呈长方形,庭院宽敞,约为外院一倍,上房与南房相对称,东西各有厢房十、九、八间不等。如上房、南房各达八间时,便按正五偏三的模式,隔出偏院,从不越“方正”之规、“等级”之矩,充分显示了名门望族的气势。但其附属建筑却又充分显示了南国园林建筑的“灵秀”,使“方正”中浸透了“绮丽”。
山西省博物馆简介:
山西省博物馆位于太原市东南上官巷内,原为山西省图书博物馆。该馆始建于金大定年间,明清时重修扩建,占地达一万多平方米。 馆内主要建筑有立角井亭、大成殿、东西庑和崇圣祠等。在馆内东西两侧各有一间展厅,厅内展出有山西省近现代发展史,以详实的实物、图片等资料勾划出山西省近现代历史。大成殿及东西庑,列着山西省历代出土的珍贵文物,其中尤以山西石楼县出土的殷代铜觥最为著名。
大寨简介:
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现为大寨乡所属的大寨村),位居县城东南五公里的虎头山下,总面积1.38平方公里。目前全村140户,530人。大寨属于山西东部太行山区环境气候恶劣的区域,平均海拔1000米,自然条件原本很差,全村的耕地都挂在虎头山一侧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上。解放时,全村约800亩耕地,零零散散地分布成4700多块,每块的面积小得可怜。这些坡梁地缺边少堰,“三天无雨苗发黄,下点急雨地冲光”。由于耕地面积小,又缺肥缺水,自然就十分贫瘠,产粮很少。
农业合作化以后,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大寨人在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依靠集体的力量和群众的智慧、经验,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凭着自己的毅力、执着和不等不靠、不屈不挠的精神,敢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治山治水。在冬季农闲时,通过开山凿坡、从山下担土到石山上造田,修造梯田、在山顶上开辟蓄水池等辛勤的劳动,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生态恶劣、贫穷落后、靠天吃饭的自然状况。创造出伟大的成绩:从1953年到1962年,十年功夫,他们把200亩梁地大部分围起了一尺多高的地埂;400亩坡地修起了笔直如墙的石堰,变成了水平梯田;7条共14里长的山沟,治理成30尺一坝、20尺一埂的80亩好地;经过土地加工,使原来4700多块地连成了2900多块。在没有水浇、电力和机耕的条件下,粮食亩产量从1952年的237斤增加到1962年的774斤。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创造形成了以思想领先为原则;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对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和大胆踏实的干劲;科学的态度和实干、苦干的作风;爱国家,爱集体的风格为基本内涵的“大寨精神”。
1964年2月10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是一篇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与社论同时发表的,还有新华社记者写的反映大寨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大寨之路》,介绍了他们的先进事迹。此后,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成为当时我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和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光辉榜样。大寨精神得到发扬,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一直流传到70年代末。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公社下的大寨模式已经显露出种种弊病,农民没有种粮积极性,出工不出力。1978年,安徽小岗村率先推行“大包干”,推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把“大寨模式”送出历史舞台。“大寨”成为了一段历史的缩影,一个时代的记录,但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还在。1991年,郭风莲再次挑起大寨党支部书记的重任。她带领大寨村一班人,大力推进村办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走农工商一体化的路子,开始了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创业”。大寨人把大寨精神发扬光大,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市场,把握机遇,发挥大寨名人名地优势,致力经济发展,利用自然优势,通过生产原煤、开采以煤炭为基础的铝矾土、耐火粘土、石灰石等矿藏,开始建立基础工业。1992年大寨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并在以后的几年中通过引外资、引人才,发扬长处,创造条件,相继建起了以“大寨”命名的十几个企业。办起了羊毛衫厂、水泥厂、衬衫厂、地方特产制品厂等,建起了旅游、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大寨宾馆。大寨的经济结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整合、重构、创新,积极开拓发展空间。2000年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周期后,在煤矿资源的带动下,大寨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确定了水泥建材、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等四大主业,打开了致富门路。大寨村变成了一个集生态农业、煤炭、建材、针织、制衣、酿造、贸易、旅游8大支柱产业为一体的经济体。大寨村农业形成粮、林、果并举,种、养、加结合的产业格局;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成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之一;养殖业实现了以养牛、养鹿为主的规模养殖;工业形成了以煤炭、建材、化工、纺织、食品为骨干的系列产业。大寨,如今已成为30多种商品的品牌。大寨核桃露、大寨牌衬衫、大寨铝塑管、大寨醋、大寨黄金饼、大寨金鹿酒等产品纷纷走出娘子关,行销全国。“大寨”品牌给大寨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大寨村的集体总产值由1978年的18.56万元增加到1992年的327万元。2005年全村500余人,实现总产值近1.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约5500元,连续十多年纳税排全县第一。2006年,郭凤莲被推举为2006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提名人。2006年12月底,郭凤莲当选2006年中国红色旅游十大人物。

现在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大寨的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已经大有改善。层层梯田庄稼葱绿,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果园硕果累累。大寨村窑洞整齐,街道干净、清洁,人民热情好客。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农业旅游区。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和核心文化要素,也是激励和凝聚人民的重要力量,同时是衡量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作为一种既存的文化因子,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内容,它能熏染、浸润、溶解人民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一个民族具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才能使自己历经艰难曲折而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当今世界地位突出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和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民族精神。例如美国人崇尚个人奋斗、求实进取、兼容并蓄的精神和趋向变动的性格;德国人的勤劳、智慧、充满活力、自强不息、实用主义的作风和崇拜权威、守纪服从的精神;日本人开拓进取的武士道精神和集体本位主义,具有许多叫人不敢小瞧的特质:坚毅、好学、认真、自觉、谦恭、求实、智慧、团队意识、服从权威等。这些精神是这些国家和民族造就辉煌的秘诀所在或招致灾难的根本原因。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中华民族得以生息、繁衍,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思想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要以开放的视角和胸襟,注重传统精神和其他民族精神的交融与创新,结合时代的特点不断创新,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着民族精神。让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凝聚起人民的智慧、力量和勇气,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而奋斗的精神状态。
大寨人的艰苦奋斗史,生动表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寨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大寨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大寨精神,是对这一实践自身所产生的精神加以提升和总结,是大寨人用自己满腔的热血和勤劳的双手浇铸出来的。大寨精神的实质和核心内容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乡情村情出发,依靠不懈奋斗、艰苦创业建设家园、创造美好新生活。大寨人实实在在、踏踏实实的苦干精神、创业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
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应当将大寨精神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理念相结合,用大寨精神开展新农村建设。把大寨精神和时代精神熔铸成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转化为无私奉献的道德风尚和改造自然的强大物质力量;用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生动展示新农村新一代人的思想境界;用大寨人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应对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勇于克服困难,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干好工作;用大寨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与当前、当地的农村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阎锡山故居简介:
阎锡山故居,位于山西省定襄县城东北22公里的河边村。始建于二十年代初,三十年代结束,长达14年之久,耗资140万两银。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原长135.2米,宽119.7米,占地面积61834平方米,近30座院落,八百余间房屋。现存18座院落575间房层,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总体设计分为上下两院,前后为东西花园。
云冈石窟简介: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时代,是当初为了供奉佛教创建的,前后一共用了64年,其中最早的是有昙曜开凿的五个窟,后来逐步开凿了200多个窟,包括了官方和民间的,现在可以开放的只有45个,重点参观的是前20个,云冈石窟确实很美,拥有很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石窟大多数在清代做过泥塑和彩绘,不过还是很多因为风化的原因都消失了。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纵观群佛,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的石雕,巨石横亘,石雕满目,蔚为大观。他们的形态,神彩动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面向游人。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波斯色彩。这是我国古代人民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云冈石窟,是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云冈石窟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开凿于5世纪中叶,坐落在大同市城西的16千米的武周山南麓,武周山北岸,东西绵延一千米。造像254个,石雕造像51000余尊,最大佛像17米,最小仅2厘米,雕饰奇伟,是中国最大规模的石窟群。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大同市云冈石窟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已成为国内各界人士参观游览的重要场所,也是国际友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
云冈石窟全貌
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巨石横亘,石雕林立,蔚为大观。他们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有的载歌载舞,神采飞扬,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怀抱琵琶,悠然自得,笑迎游人。这些佛像、飞天、赞助者、供养人的面貌和衣饰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异域色彩。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融汇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性劳动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们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现存的云岗石窟群,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镶嵌在云冈半腰。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1]云岗石窟位于山西水同市西北的武州山北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造像五万一千多躯。
云岗石窟创建于公元450年,魏孝文帝令沙门统昙曜(音坛耀)开凿5个大石窟(第16-20窟),后人称为昙曜五窟。最大的是第6窟(魏孝文帝时开凿),由地面到窟顶高达20公尺,中央直立一个宽约60平方米的大塔柱,上连窟顶,整个塔柱和洞壁嵌满了大小佛龛和多种装饰,找不出一块没有雕刻的空隙。云岗石窟大部分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的作品。佛像的形状一般是厚唇、高鼻、长目、宽肩,有雄健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
大佛像高大雄伟,显示举世独尊,无可对比的气概。其它石像,各按品极一个低似一个,全体服从大佛像。再配上飞天和侏儒,为大佛服役。飞天手执乐器,飞舞天空,表示在大佛庇荫下服役的愉快。
侏懦身形矮小,躯干健壮,雕刻在龛基、座础、梁下、柱顶等处,用力举重物,神情仍甚欢喜,表示为大佛服重役是快乐事。大佛象征皇帝,其它各级石像是大小群臣,飞天侏儒是各种服役的奴隶和民众。
文章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