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旅游资讯 > 内蒙古自治区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期建设成效显著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8月19日讯 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期1998年开始实施,在内蒙古有三个工程区,即黄河上中游、内蒙古森工集团和岭南八局天保工程区,是全国唯一进入“长江上游和黄河上中游”、“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两大天保工程的省区。工程区范围涉及9个盟市,66个旗县级实施单位。天保工程区林业用地面积3.5亿亩,占全区林业用地面积的53.2%;森林面积2.1亿亩,占全区森林面积的58.6%,林木蓄积量10.7亿立方米,占全区林木总蓄积量的78.7%。工程实施以来,坚持以森林资源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为主题,以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加快森林培育步伐、分流安置富余职工、实现工程区战略性转移和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为目标,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森林资源得到恢复发展,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一是形成了以2.5万林业职工为主体的完备的森林管护体系,管护森林面积约2.1亿亩,比方案要求的1.7亿亩多管护3500多万亩。二是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2925万亩,建设任务主要分布在黄河上中游天保工程区,占整个工程公益林建设任务的86.8%。三是木材产量按要求在2003年底已全部调减到位,产量由1997年的451.2万立方米调减到243.3万立方米,调减幅度达46.1%,累计调减木材产量2346.26万立方米,占全国的10.7%。通过天保工程与同期其他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以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工程区森林面积和蓄积持续双增长,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根据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工程实施以来,天保工程区森林面积增加了4616万亩,约占全国天保工程区森林面积增加量的30%;森林蓄积增加了1.75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天保工程区森林蓄积增加量的24%;天保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长7.56%。
二、生态状况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通过天保工程以及其他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黄河流域内蒙古部分生态恶化的趋势得以遏制,工程区土壤侵蚀模数明显下降,输入黄河泥沙量每年减少3700万吨;沙区植被盖度、高度、生物量显著提高,乌兰布和、库布齐、腾格里沙漠锁边林带逐步完善,缓解了沙漠的危害,实现了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双减少”。根据2009年全国第四次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黄河上中游天保工程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425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5万亩。在森工集团和岭南八局天保工程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碳汇、制氧等功能增强,林区森林生态功能得到恢复,自然灾害明显减少。嫩江流域、额尔古纳河流域及其周边的生态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天保工程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野生动植物的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
三、产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天保工程的实施使林区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新兴、替代和接续产业的发展。据统计,2010年全区林业总产值202亿元,其中天保工程区林业总产值107亿元,占全区林业总产值的52.9%,一、二、三产业比例为63:17:20。在黄河上中游天保工程区,把灌木林建设放在首要地位,高度重视灌木原料林、经济林、饲料林、药用林的开发利用,突出了灌木林基地建设,以此为依托发展养殖业和人造板加工业;在林沙产业开发中,大力培植以苁蓉、锁阳、甘草为主的名贵中药材,发展沙漠景观旅游产业。在岭南八局和森工集团天保工程区,重点发展了林产工业、森林食品、生态旅游、药材培植、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产业。
四、林区民生得到改善,职工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天保工程一期累计安置富余职工10万多人,工程区就业方式呈现多元化,林区职工收入均有较大幅度提高。职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由工程实施初期的养老保险“一险”发展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五险”。通过重点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等项目的实施,林业职工的住房、饮水、取暖、交通等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林区社会和谐发展。
五、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天保工程区改革稳步推进。一是按照中央和自治区两个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要求,森工企业剥离社会职能改革取得突破。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得以顺利剥离,文教、卫生、广电系统138个机构移交属地政府管理。森工集团200家辅助企业也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主辅分离。二是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部署和要求,黄河上中游天保工程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已完成确权发证面积6694万亩,占纳入集体林改范围林地面积的60.7%。三是在黄河上中游天保工程区,一些盟市根据国有林场主要承担森林资源管护和生态公益林营造等公益性职能的性质,正逐步落实国有林场由财政全额供养的政策措施。四是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岭南八局承担的文教、卫生、广电等社会职能正逐步移交地方管理。同时,岭南八局改进了国有林业经营方式,进一步放活经营机制,积极探索有效的经营管护模式。
(转自:人民网)